院史
本校的設立以研究所開其端,繼之為獨立學院,所以直到改制為綜合大學之前,本校並無文學院,或其他學院的設置。但是,自創校之始,無論在研究所時期或獨立學院時期,本校都設有後來成為文學院骨幹的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三個系所。109年8月1日起,本校推廣部「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歸隸文學院。
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三系所之所以從開始就受到重視,與創辦人張曉峰先生創設本校的理想與目標有密切的關係。民國50年8月旅美學人回國參加一次文教建設為主題的會議。在會中,他們有感於中華文化面臨嚴重的危機,倡議設立一中國文化研究機構,以振興、發揚中國文化,創辦人深然其說。但創辦人也深知在現代化巨輪的推進下,單獨倡導中國文化,反而使中國統文化無從復振,因此決心要以兼綜中西新故,結合文藝與科學為宗旨,創辦一所完整的大學,透過作育人才,來「展開中國文藝復興之機運」。因此他採「中國文化」為本校校名以示發揚中國文化的本意;又提出「承中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的教育方針,以示達到目標,實現復興中華文化的可行途徑。
既以「中國文化」為校名,復以發揚中華文化為目標,中國哲學、文學與史學自然就受到特別的關注。民國51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初設的十二學門中就有哲學(含教育)、文學與史學三學門,招收碩士班研究生。次年,本校改名為「中國文化學院」,在初設的大學部十五個學系中就有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三系,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原有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則改為中國文化學院的研究部。58年中國文學系分為中國文學與文藝創作兩組,文藝組為本校所特有。至此,文、史、哲三系皆有大學部與研究所碩士班。53年,第一屆碩士班畢業後,為提供畢業生進一步的修業機會,乃成立高級研究所,此為本校博士班設置的基礎。直到56年教育部核准本校設置博士班。後來隸屬於文學院的三系所中,當時只有史學研究所奉准獨立招收博士班學生。哲學博士班雖准招生,但不獨立,附屬於三民主義研究所,直到63年才改制為哲學研究所博士班。至於中國文學博士班則是於57年奉准設立的。但是不論先後,本院文、史、哲三個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的設立,在國內各大學相關系所中都居於領先地位。
在中國文化學院時期,本校先後曾有七學部或四科的建制,以統攝各學系。文學部或文科所統攝的學系除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之外,尚包括外國語文,如東方語文,英文,法文及德文諸學系。但這種區分顯然只是為了校內行政的方便,並不是教育部所承認的正式組織,因為在各項正式文件中未見有科主任或部主任的設置。到民國69年本校改為綜合大學,文學院與其他八個學院才正式成立。各外語學系共同組成外語學院;文學院則設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三系所。其後本院所領單位雖時有增減,但變化不大,如72學年度增設印度文化研究所,但三年後即停招;85學年度學校設立教育學程中心,87年度增設教育學系,都曾暫隸本院,88學年度教育系即脫離本院,另成立教育學院。是故目前本院有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三系所。三個研究所皆有碩士班與博士班。大學部中文系分為中國文學與文藝創作兩組,文學組採雙班招生。哲學與中文系所合一;史學系所建制上分立,但合作密切無間。
如前所言,創辦人以「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為興學方針,又曾將本校教學理念頭歸納以下四點:(一)東方與西方的結合;(二)人文與科學的綜合;(三)藝術與思想的綜合;(四)理論與實用的綜合。本院各系自成立之初,即本此方針與理念施教,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增加學生的人文專業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能力,在實際的作法上,各系所的教學都中學與西學兼顧,新知與故學並重,不偏廢任何一方。因為各系的老師都深知如果專重中國傳統的故學舊知,必將使他們的教學與研究遠離世界潮流,陷入孤陋寡聞,閉門造車而不自知;如果僅重西方的新潮流,必將使他們的學問隨波逐流如無根的浮萍,無法在中國文化中生根。只有將中西新舊融於一爐,而後才能推陳出新。因此在實際的教學與課程設計上,各系都有其相異處,也有其相同處。相異處在教學的內容不同,相同處則是以中國的文史哲為傳授的重點,但同時也輔以西洋文史哲的教學與研究方法,務期培育兼通中西,並知新舊的文史哲專業人才,宣揚中華文化,創造現代中國新文化,以達到發揚中華文化的創校目標。
本院及所屬各系所自創設以來,即本此宗旨與目標設計課程,實施教學。民國69年以前,各種工作主要由系所主任負責。及至文學院正式設立之後,統籌規劃的工作遂歸文學院院長。而本院的歷任院長都為碩學名家,學養具優,因此使本院能不斷的發展成長。第一任院長潘重規教授為國學大師,在任職的六年期間(69年至75年),為本院立定運作規模,打下敦煌學與紅樓夢研究的堅實基礎。繼任的宋晞教授(75年至85年)為國際知名的宋史專家,自始即參與本校的創校工作,先後擔任中國文化學院第四任院長,史學系主任、所長,可說是本校的創校元老,貢獻實多,故在退休後,即由本校董事會聘為董事,繼續借重他的經驗。在他擔任本院院長的十年期間,適值本校在克服財政困難之後,努力建設時期。在他的領導與擘畫之下,本院也呈現巨幅的成長。各系所的課程安排更有系統更為合理;專任師資在質量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教學與研究所需的硬體設備也頗有增加;各種學術活動如舉辦學術研討會、出版學報、以及各位老師所發表的論文都較前大見進步。在他的努力推動下,本院的教學、研究與服務都日趨健全,而能擠身於全國最佳文學院之林。宋院長於85年7月屆齡退休後,即由孫同勛教授繼任,93年7月31日孫院長退休,由王吉林教授繼任迄今。他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努力,使本院在加強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與輔導、開發新課程與提高教學品質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總之,本院之有目前的規模與成就都來自這幾任院長的努力。由於歷任院長領導有方,老師們的合作無間,在過去五十年間,尤其是最近十數年來,本院頗有一些傲人的成就,今舉其犖犖大者於下:
(一)師資的改善
本院各系成立之初,即廣聘著名學者來系任教,如中國文學有高明、潘重規、林尹、李殿魁、魯實先、周何、于大成、汪中、黃永武、羅錦堂;哲學有楊希震、謝幼偉、崔垂言、黃振華、李杜;史學則有張貴永、李雲漢、扎奇斯欽、蔣復璁、高亞偉、楊家駱、黎東方、吳相湘、趙鐵寒、傅樂成諸教授,可說是極一時之選。但這些學者大都為兼任且任期不久,多先後凋零,各系不得不續聘新人。而自董事長張鏡湖博士繼任以來,更致力於提高師資。最近十年各系延聘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如:哲學系傅皓政、何畫瑰、姚富全、吳豐維諸人,或聘已有成就的學人如:陳鼓應、林照田、張永儁、曾春海、王曉波,王明蓀、盧建榮、尹章義、張瑞德、林冠群、張健、黃沛榮、趙林、劉兆祐諸名家,來校任教。數年的努力終使各系所的師資大幅提升,目前本院專任教師皆為教授、副教授,只有少數幾位是年輕助理教授;而全院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約佔百分之八十。因此,專任師資的結構與品質,與國內任何文學院相較,絕無遜色。
(二)圖書設備的增加
在設備方面,本校曾有一段較艱難時期,但自財務好轉後,即大事增置。隨著新大樓的落成與舊建築物的整修,本院的教學與研究環境日漸改善。院址於民國83年從大仁館移到大典館後,不但辦公室煥然一新,而且老師們也都有了共用的研究室。96年10月學校為本院每一位專任老師配置個人研究室,提供老師更完善的研究、輔導與學生請益的環境。
為營造學生讀書及課業討論的環境,學校提供8間的研究室。為凸顯中文系特色,設立「敦煌學研究室」及「民間文學研究室」。因應多媒體教學趨勢,設立一間專業教室,供師生上課使用。為善用空間,增加用途,本院會議室加裝資訊講桌、投影機及銀幕,提供多種用途使用:如讀書會、研讀會、博碩士班研究生論文口試、系所辦理評鑑及其他用途。
近年來專業圖書經費不斷增加,由3,613,431元增加至4,800,000元,已可滿足本院師生教學研究購書之需。
至於其他教學器材方面,也屢有增添。本院除現有的一間視聽教室外,各系都購置電視、錄放影機、幻燈放映機以及電腦與週邊設備,與多媒體教學等視聽器材,大致已符教學研究之用。由於學校的大力支持,最近十餘年來,本院在硬體建設方面的增購,令人滿意。
(三)教學品質的提升
如前所言,本院自成立以來,即以培育中西新故兼通的人文學人為施教目標。五十年來本院各系所都依循此一目標設計課程,實施教學。另一方面本院各系也都了解並非所有的學生畢業後都會在專業的學門繼續深造,有些必然要就業。而文、史、哲教育都不是職業訓練,為了增加畢業同學的就業競爭能力,本院各系除便利同學選修外系課程外,也在系內開設一些有利於就業的實務課程,供有意就業的同學修習。近年來更大力推行選讀輔系與雙主修的政策。據學校的統計,本院選讀輔系與雙主修的學生人數,從98學年度的44人增加至100學年的53人。至於在必修學分的訂定方面,本院各系依學校規定,每四年修訂一次,修訂時參考國內外相關系所的規定,復考慮國內需求與本校教育宗旨,審慎訂定,因此使系所必修學分的規定越來越合理。為了貫徹學校「入學從寬,畢業從嚴」的政策,本院的各位老師都能認真的依課程大綱教學,並嚴格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近幾年來,本院各系遭淘汰的學生年有增加。在此嚴格的淘汰下,學生的學習成績確有改善。此由近年來各系畢業生考入研究所人次的增加可知。對於努力不夠的同學實施預警機制,輔導學習與課業不佳的同學,期能迎頭趕上。
(四)學術活動的展開
本院專任教師除教學外,也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活動,而有可觀的成就。
在研究方面,本院老師所發表的論文,質量均佳。近年來隨著國內與校內提升論文水準的要求,本院各位老師都致力於研究,不但發表更多的論文,並且提高論文的品質。他們或出版專書,或在國內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研究成果,或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都引起學者的重視,並有多人獲獎。在數量方面,最近數年本院專任老師每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平均為每人1.6篇。本校為鼓勵教師研究,自87學年度第2學期起實施學術研究專書成果獎勵措施,本院近10年來,申請專書獎助計43,獲得獎勵名單如下:
學年
|
系組別
|
姓名
|
書名
|
出版日期(民國)
|
90
|
中文系
文學組
|
黃沛榮
|
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
90年12月年
|
90
|
中文系
文藝組
|
宋如珊
|
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
—
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
|
91年1月一版
|
91
|
中文系
文學組
|
皮述民
|
李鼎與石頭記
|
91年9月
|
91
|
史學系
|
王怡辰
|
苑裡鎮志(共同著作)
|
91/年11月
|
91
|
中文系
文學組
|
羅賢淑
|
劍光俠影論金庸
|
92年1月
|
92
|
哲學系
|
姜允明
|
陳白沙其人其學
|
92年9月1日
|
92
|
史學系
|
王曾才
|
西方文化要義
|
92年10月1日
|
92
|
史學系
|
王仲孚
|
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
|
92年12月31日
|
92
|
史學系
|
陳清香
|
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
93年3月1日
|
94
|
哲學系
|
陳鼓應
|
尼采新論
|
94年12月
|
94
|
中文系
文學組
|
陳錫勇
|
老子釋譯
|
95年1月
|
94
|
史學系
|
盧建榮
|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
|
95年3月/1日
|
94
|
中文系
文學組
|
張健
|
詩話與詩評
|
95年6月初版
|
95
|
中文系
文藝組
|
蘇偉貞
|
描紅
|
95年9月
|
95
|
中文系
文藝組
|
鄭穎
|
野翰林高陽研究
|
95年10月
|
95
|
史學系
|
王怡辰
|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
95年10月
|
95
|
中文系
文學組
|
劉兆祐
|
文
獻
學
|
96年3月
|
95
|
中文系
文藝組
|
嚴紀華
|
當古典遇到現代
|
96年3月
|
95
|
哲學系
|
姜永明
|
王陽明與陳白沙
|
96年6月
|
95
|
史學系
|
盧建榮
|
飛燕驚龍記
──【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
|
96年6月
|
95
|
中文系
文藝組
|
朱雅琪
|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上)、(下)古典詩歌研究彙刊
第一輯
第四冊、第五冊
|
96年3月
|
96
|
中文系
文藝組
|
朱雅琪
|
大小謝詩之比較
古典詩歌研究彙刊
第二輯
第三冊
|
96年9月
|
96
|
中文系
文藝組
|
嚴紀華
|
唐代題壁詩之研究
|
97年3月
|
96
|
史學系
|
王明蓀
|
宋史論文稿
|
97年3月
|
96
|
史學系
|
盧建榮
|
咆哮彭城
—
唐代淮上軍民抗爭(763-899)
|
97年6月
|
97
|
史學系
|
王大智
|
藝術與反藝術——
先秦藝術思想的類型學研究
|
97年9月
|
97
|
史學系
|
陳清香
|
台灣佛教美術供像篇
|
97年10月
|
97
|
史學系
|
陳清香
|
台灣佛教美術繪畫篇
|
97年11月
|
97
|
史學系
|
陳清香
|
台灣佛教美術建築篇
|
97年11/月
|
97
|
史學系
|
尹章義
|
新屋鄉志(上)、(下)
|
97年9/月
|
97
|
哲學系
|
曾春海
|
稽康的精神世界
|
98年5月
|
98
|
史學系
|
吳智和
|
明人休閒生活文化
|
98年10月
|
98
|
史學系
|
盧建榮
|
聚歛的迷思
—
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
|
98/年12月
初版一刷
|
98
|
史學系
|
盧建榮
|
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
|
99年5
|
99
|
哲學系
|
曾春海
|
先秦哲學史
|
99年10
初版一刷
|
99
|
中文系
|
劉兆祐
|
屈萬里先生年譜
|
2011年
2月初版
|
100
|
史學系
|
周
健
|
超心理學探秘
|
2011年
6月初版
|
100
|
史學系
|
林冠群
|
唐代吐蕃史研究
|
2011年
8月初版
|
100
|
中文系
|
黃沛榮
|
漢字教學新紀元
|
2011年9月
|
100
|
中文系
|
趙
林
|
殷契釋親-論商代的親屬稱謂及親屬組織制度
|
2011年
12月第1版
|
100
|
中文系
|
陳錫勇
|
老子釋疑
|
2012年
2月初版一刷
|
100
|
史學系
|
王明蓀
|
含英咀華:遼金元時代北族的漢學
|
2012年
3月初版
|
100
|
史學系
|
林冠群
|
李唐、回紇、吐蕃三邊關係之探討
─
以肅、代、德宗時期為中心《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三冊》
|
2012年
3月初版
|
在開發新課程或教學領域方面,本院更是迭有創新。早期中國文學系致力於開發敦煌學、紅樓夢、六朝文學等領域的課程與研究;哲學系發展印度哲學、佛
學與會通中西哲學的課程;史學系先則有王恢教授主持的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與研究,後則有馬先醒教授大力推行的簡牘學研究。前人努力的結果,不但培育了許多專業人材,散處國內外各教學研究機構,並且為本院在古代文獻的教學與研究方面立下了穩固的基礎。本院在89學年度結合三系的人力,依教育部所頒發「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的規定,提出「『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課程開發計畫」,申請補助。獲教育部核准,四年共補助690餘萬元。這個計畫是對出土的中國古代文獻
——主要是甲古文、簡帛與敦煌文物
——
的研究與利用。進行的工作有三:即開發基礎與進階課程,建立完整的出土文獻資訊網站,以及撰寫教科書。希望這個計畫順利完成後,不僅能培植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並且使中國出土文獻的教學與研究成為本院的施教特色。
在召開學術研討會方面,本院也甚為積極。民國57年8月本校召開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來自十九個國家的學者宣讀175篇論文,為國內舉辦的第一次大型國際學術研究會,是開風氣之先。80年12月舉辦的第二屆華學會議,即以文史哲為主題。本院三系所歷年舉辦之學術研討會,如表:
學年
|
研討會名稱
|
舉辦日期
|
主辦系所
|
73
|
第一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
73年8月
|
中文系所
|
75
|
第一屆國際宋史研討會
|
76年6月24
-26日
|
史學系所
|
78
|
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
|
78年8月15-18日
|
哲學系所
|
78
|
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
79年7月
|
中文系所
|
80
|
海峽兩案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研討會
|
80年11月
|
中文系所
|
80
|
第二屆國際華學會議
|
80年12月27-29日
|
史學系所
|
81
|
民間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
|
82年5月
|
中文系所
|
81
|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國際研討會
|
82年6月5-06日
|
中文系所
|
81
|
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
|
82年6月10-12日
|
哲學系所
|
82
|
全國歷史研討會
|
83年5月
|
史學系所
|
84
|
第二屆宋史研討會
|
84年12月27-29
|
史學系所
|
84
|
華僑故事採集與整理研討會
|
85年5月
|
中文系所
|
85
|
思想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
|
86年5月2-4日
|
史學系所
|
87
|
章太炎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
87年11月
|
中文系所
|
88
|
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
|
88年12月28-29日
|
文學院
|
88
|
第一
屆簡帛學術研討會
|
89年3月24.26日
|
文學院、史學系
|
89
|
中國史地關係研討會
|
89年11月
|
史學系
|
90
|
第二
屆簡帛學術研討會
|
91年5月28-29日
|
文學院、史學系
|
92
|
第六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
|
92年11月6-7日
|
史學研究所、中華民國唐代學會
|
92
|
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
|
92年11月28-29日
|
中文系、所
善同文教基金會
|
93
|
第三屆簡帛學術研討會
|
94年5月
|
文學院、史學系
|
93
|
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94年6月6-7日
|
哲學系
|
97
|
第一屆中國文學與華語文教學術研討會
|
98年3月
|
中文系
|
97
|
第一屆『道』與『德』與當代哲學的展望
|
98年5月23-24日
|
哲學系
|
99
|
蔣介石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
99年8月25-26日
|
史學系
|
99
|
第二屆中國文學與華語文學術研討會
|
99年10月22日
|
中文系
|
99
|
第二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
|
100年4月19-20日
|
史學系
|
99
|
第二屆『道』與『德』與當代哲學的展望
|
100年5月21-22日
|
哲學系
|
100
|
第三屆『道』與『德』與當代哲學的展望
|
101年5月11日
|
哲學系
|
100
|
第三屆中國文學暨華語文教學術研討會
|
101年5月18日
|
中文系
|
以上所舉只是較為重要的研討會,其他小型學術會議甚多,不能一一列舉。但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本院三系所合作,於87年12月28日至30日在國家圖書館會議廳舉辨的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大陸、日本、新加坡、澳洲與香港的學者共宣讀了75篇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史哲有關的論文。這是國內所舉辨的第一次與中國中古學術有關的大型國際研討會,受到相關學者的普遍肯定。
在出版方面,最值得驕傲的是《中文大辭典》。這是由中文系教師合作編輯而成,於民國57年8月出版。全書共十冊,是中國文字最齊全的字書,出版以來風行全球華人世界。除此之外,每次舉辨學術研討會之後,大都有論文集出版。各系也都編印共同必修課的教科書,供學生使用。在學術刊物方面,本院出版《華岡文科學報》。此一學報原名《華岡學報》創刊於民國54年,其後陸續發行,所刊論著以人文學為主,故自67年第十一期起,該學報改由文學院主編,並更名為《華岡文科學報》。近年來,國內學界要求提升學術刊物水準的呼聲甚高;本院響應,致力於改善該學報的品質,自第二十二期(87年3月)起,除變更版面由直排改為橫排,統一格式外,並公開徵稿,加強編輯委員會的功能。所有稿件都送請校外專家評審,再經編輯委員會嚴格考核,通過後才予刊登。經此改革,該學報的品質提高,受到學者的重視。近年本院三系為致力教師研究,各自出版《華岡哲學學報》、《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及《史學彙刊》,因此,自第二十七期(94年5月)之後
《華岡文科學報》便停止出刊。各系學術論文,交由更專業的學術期刊,審核出版。
總結而言,本院各系所初創之時,因制度尚未完備,在教學研究方面成績雖佳,但尚有改進空間。改大之後,尤其自張鏡湖董事長親自領導後,教學研究,大有改進。師資、設備、教學與研究各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逐漸成為制度完備,師資甚高的教學機構,足與國內任何文學院相頡頏。